中秋节作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,以月之形圆兆人之团圆,寄托人们思念故乡、思念亲人之情。
国庆节作为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假日,以盛世之景庆国家喜庆之事,寄托人们对国泰民安的美好期盼。
今天,当"家"与"国"撞个满怀,我想是时候和同学们聊聊家国情怀了。
"人有恒言,皆曰天下、国、家。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。"
——《孟子》
"天下之本在国"
古代中国就已经有了天下的观念,要想拥有天下,就必须把每个国家建设好。
南洋爪哇有一个资产千万的华侨富翁。有一次他深夜访友忘记带夜间通行证,因怕被荷兰巡捕查获,不得不花钱请一个日本艺伎送自己回家。日本艺伎虽然不及富翁有钱,但是她背后的祖国强盛,坚强的后盾并没有让贫穷限制了她的自由。而那时的中国人,却因为祖国不够强盛,即使非常富有,地位也不如日本的一名艺伎。
70多年来,我们的祖辈艰难创业,我们的父辈改革致富,一代代中华儿女坚定不移地走在大路上。这条路浸染着无数英烈的鲜血和汗水,浸透着无数中华儿女的拼搏和奉献,凝结着一代代青年不懈的追寻和期盼。
为的就是——
有国才有家,国家贫弱,人民就要遭受欺凌,国家富强,人民才能幸福安康。
"国之本在家"
家庭是国家发展、民族进步、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、重视亲情。
我们爱家,因为家是温馨的港湾,情感的归宿。但是爱家不能小家子气,更不应局限于小情怀,要兼顾小家与国家,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、对国家的担当上。
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、最低气温达零下60摄氏度的伊木河,边防战士与恶劣环境、枯燥孤寂搏斗,他们不想回家与相爱的人团聚吗?他们想,但他们更想守护万家灯火。
在抗击疫情一线与病毒斗争的医护人员,在平凡之处坚守岗位的社区工作人员、志愿者、民警,他和他的家人不怕吗?他们怕,但他们更怕病毒蔓延到家乡、感染千家万户。
2020年,3.2万名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支教、支农、支医和扶贫等工作,他们不苦吗?他们苦,但他们更渴望用专业知识改善家家户户的生活,让更多家庭的生活甜起来。
国家富强,民族复兴,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。
家是每个人的归属,国是每个家的港湾。千千万万个小家好,国家和民族才能好。
"家之本在身"家风好,就能家道兴盛、和顺美满;家风差,难免殃及子孙、贻害社会。 社会并不是由某一个家庭组成的,"家风"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某一个家庭的或者家族的传统风尚。家风,是藏在中国文化里的传统美德。
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讲到:"尊老爱幼、妻贤夫安,母慈子孝、兄友弟恭,耕读传家、勤俭持家,知书达礼、遵纪守法,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,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,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,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、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,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。"
每一个人建设好了,家庭就建设好了。
古语云,"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"。如果把一个人的一生事业追求比作金字塔,那么修身就是最基础的底盘,底盘越扎实,塔身才能越稳固;底盘越宽广,塔尖才能直入云霄。
从秋瑾"拼将十万头颅血,须把乾坤力挽回"的壮志豪情,到夏明翰"砍头不要紧,只要主义真"的慷慨赴义,再到焦裕禄"心里装着全体人民,唯独没有他自己"的为民情深。
只有把自身的根基修好了,才能最终实现"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"大情怀。
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,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。 今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选择在同一天相遇,也许不是偶然。
冥冥之中,就是要在举国上下万众一心赢取抗击疫情胜利的2020年,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,在这极不平凡的一年教会我们——新时代的青年人要常怀感恩之心、砥砺家国情怀,自觉地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、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,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、民族、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,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,以忠诚信仰承接责任担